今天是:2024年11月24日 2024年11月24日

0471-6920251

0471-3664877

0471-6960324

0471-6920457

周一至周五:上午 8:00-12:00 下午 2:30-5:30 (节假日另行安排)

周六至周日:上午 8:00-12:00 下午 休息 (节假日另行安排)

精神文明
    • 党建之窗

    • 精神文明

    • 纪检行风

    • 志愿服务

    二维码

    精神文明 首页 - 党群工作 - 精神文明

    论中医“医德医风”之渊源

    发表时间:2023-06-14 阅读次数:2358 文章字数:1803 字体:A+ A- 【关闭】

    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。(唐·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大医精诚》)”。

    这是,所有中医学生,上第一节中医古文课,要求背诵的、领会的最重要内容。是刻在骨子里,流淌在血液中的墓志铭。

    有人问我,为什么你们中医这个行当,最后所治的患者,都能成为很好的朋友?我解释道:那是因为,吃喝拉撒睡,乃至情绪思想,我们全管。他哈哈大笑。

    中医的医德医风,简单又不简单,它集合了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、以“兼爱”为核心的墨家道德原则以及佛教“大慈大悲”、“普救众生”的教义。晋代杨泉《物理论》曰:“夫医者,非仁爱不可托也: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;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。”历史上医出于儒,医儒相通,“医乃仁术”与“仁者爱人”如出一辙,说明医家与儒家有着共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传统。观古今文章,中医者医德医风当如下品质:

    一德也,曰仁。

    唐·孙思邈有言: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。表达出对人的生命、价值、权利的尊重和肯定。将其重要的两部著作以“千金”命名;他重视医德,不分“贵贱贫富,长幼妍蚩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",皆一视同仁。他认为,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,其它则“无欲无求”,对病人一视同仁“皆如至尊”,“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”。他身体力行,一心赴救,不慕名利,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,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。

    二行也,曰爱。

    自爱且爱人。

    古今为医者,对自身素养要求极高,即自爱。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·大医精诚》中说:“为医之法,不得多语调笑,谈谑喧哗,道说是非,议论人物,炫耀声名,訾毁诸医,自矜己德。”南宋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·医工论》告诫后人:凡为医道,必先正己,然后正物。正己者,谓明理以尽数也;正物者,谓能用药以对病也;凡为医者,性情温雅,志必谦恭,动必礼节,举止和柔。古代“儒生”与“医生”,儒雅谦和,即使行走江湖,依然气度非凡,自洁自爱,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,撑起了民族文化,使人信赖-夫医必自爱自重,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(清·怀抱奇《医彻·品行》)。

    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曰:“天复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。爱人,从心而治。未医彼病,先医我心。(宋·刘昉《幼幼新书·自序》)古人医在心,心正药自真。(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)。

    因为大爱,可以忍。忍穷,忍辱。中医自古以来就不是能够发家致富的行当。中医的身上,有“侠”的风范,家是什么?济穷。

    “医人不得恃己所长,专心经略财物。”(唐·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大医精诚》),“医非仁爱不可托,非廉洁不可信。”(元戴良《九灵山房集》)“(医)勿重利,当存仁义,贫富虽殊,药施无二。”(明·龚廷贤《万病回春·云林暇笔》

    中医自古也不是以“名”为重,历代医家,从来都是不踏官场,一心为民。清·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良医处世,不矜名,不计利,此其立德:挽回造化,立起沉疴,此其立功也。

    人身疾苦,与我无异。凡来请召,急去无迟。(明·江瓘《名医类案·医戒》)

    三思也,曰正且勇。

    业医者,活人之心不可无,而自私之心不可有。(宋·刘昉《幼幼新书·自序》)

    (医)以活人为心,不记宿怨。(明·万全《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·肺所生病》)

    拘于鬼神者,不可与言至德。恶于针石者,不可与言至巧。(《素问·五藏别论》)

    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。(后晋·张昭远《旧唐书·孙思邈传》)

    四业也,曰精。

    明·李中梓《医宗必读·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》告诫弟子:望闻问切宜详,补泻寒温宜辨。

    治病、救人、济世的“惠民济世”思想,从古至今,传承不息。如《灵枢·师传》:“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无病,上下和亲,德泽下流,子孙无忧,传于后世,无所终时。”中医人,向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敬业精神为百姓的健康,传统医药的传承雨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中医为仁术,特别强调医生个体的道德品质修养,甚至将医生的道德作为行医的首要条件。这是完美的伦理道德观念,更是后世的医家的圭臬。中医不仅是术,更是德,是仁。

    中医的骨髓,要铭记:

    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:若有疾厄来求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媸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:亦不得瞻前顾后,自虑吉凶,护惜身命;见彼苦恼,若已有之,深心凄怆;勿避险峻,昼夜寒暑,饥渴疲劳,一心赴救。无作功夫形迹之心,如此可为苍生大医。”




    (审核/闫龙 编辑/何萨楚日 供稿/针灸科 李文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