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运动量减少,高糖、高脂、高蛋白饮食,最终使肥胖人越来越多,糖尿病也日渐增多。2型糖尿病患者中少部分患者通过控制饮食、运动锻炼和减轻体重等可控制病情,大部分患者还需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来治疗。
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降糖药物的种类:
一、双胍类(改善胰岛素抵抗,减少肝糖输出)
双胍类药通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,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、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降低血糖。
代表药物:二甲双胍。
二、磺脲类(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)
磺脲类主要作用为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,其作用于β细胞膜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(KATP),促进钙离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,刺激含有胰岛素的颗粒外移和胰岛素释放,使血糖下降。
代表药物:格列苯脲、格列齐特、格列吡嗪、格列喹酮、格列美脲等。
三、格列奈类(作用于β细胞,促进胰岛素分泌)
格列奈类也作用于β细胞膜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(KATP),但结合位点与磺脲类不同,是一类快速作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,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,具有吸收快、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。
代表药物: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。
四、α-糖苷酶抑制剂(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,降低餐后血糖)
食物中淀粉、糊精和双糖(如蔗糖)的吸收需要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-糖苷酶,α-糖苷酶抑制剂抑制这一类酶从而延迟碳水化物吸收,降低餐后高血糖。
代表药物:阿卡波糖、伏格列波糖。
五、噻唑烷二酮类(激活脂肪组织PPAR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)
噻唑烷二酮类主要通过激活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(PPARγ)起作用,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,还有改善血脂谱、提高纤溶系统活性、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、使C反应蛋白下降等作用。
代表药物:吡格列酮、罗格列酮。
由于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机制各不相同,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可以减少单药使用剂量,降低可能出现的药物毒副作用,而且不同口服降糖药可以取长补短,更加有利于血糖的控制。
一、联合用药原则
1.早期、小剂量、联合用药(一药加倍,不如两种药搭配)。
2.联合用药只限于“非同类药物”之间联用,同类药物不得联用(如消渴丸与格列齐特;优降糖与达美康,瑞格列奈与格列美脲。)
二、常见的用药组合
1.磺脲类+双胍类
优点:降糖效果好,联合应用可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。二甲双胍还可部分抵消磺酰脲类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。
缺点:可导致低血糖风险,老年人尤其需注意。
适用人群:更适合用于年轻、初诊糖化血红蛋白较高,胰岛素功能较好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。
2.磺脲类+α—糖苷酶抑制剂
优点:出现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,将这两类药物联合使用,不但可取得比单独使用磺脲类药物更强的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,还能减少磺脲类药物的用量,从而可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。
缺点:虽然α—糖苷酶抑制剂在单独使用时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,但此药在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却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,因此,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此方案治疗期间,应密切监测血糖。
适用人群:餐后血糖过高的糖尿病患者。
3.双胍类+α—糖苷酶抑制剂
优点:超重的患者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时,加用α-糖苷酶抑制剂能更好控制餐后血糖和体重。
缺点:联用可能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。
适用人群:尤其适用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、血糖波动较大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。
4.双胍类+噻唑烷二酮类
优点:显著改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。
缺点:噻唑烷二酮类增加心力衰竭风险,定期检查心电图。
适用人群:适用于有明显胰岛素抵抗、肥胖或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。
5.双胍类+格列奈类
优点:联合应用可同时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。
缺点:增加低血糖风险。
适用人群:更适合用于饮食不规律、餐后血糖高及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,或用于二甲双胍+磺酰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风险较高时。
用药降糖是一件严谨的事情,不可照搬别人的用药方案,也不可自己随意组合用药或者私自加大剂量用药,要遵医嘱用药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。
(审核/闫龙 编辑/何萨楚日 供稿/药剂科 张星星)